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司简介 > 正文

110千伏电力电缆价格

  

  搭起简易的棚子,电缆工在电缆沟中像做手术般制作电缆头,图摄于2008年。具章平供图

  深圳晚报记者 赖丽思 实习生 张玥婷 通讯员 陈洁 周薇 夏燕莉

  35年来,电力是深圳狂飙突进的动力,而源源不断地输送电力的电缆,如同毛细血管一样,纤细而坚韧,遍布于这座城市的地下,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延伸。如今深圳地下敷设着的中、高压电缆网络纵横交错,长度近25000公里。如此庞大的工程却是由人力一小段一小段接驳而成,操刀的正是人们鲜少耳闻的一个群体:电缆工。

  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,就有这样一群技艺超群的电缆工。作为曾经或者现役的一线资深骨干,他们向深晚记者揭秘:他们是如何在数千个日日夜夜里,像医生一样为电缆搭脉诊断、排除故障,为深圳的万家灯火保驾护航。

  电缆粗重,大的直径16~18厘米,每米重60多斤,小的也有10厘米,每米重20多斤。对于电缆工而言,电缆头的制作需要“精细”和“完美”的工艺,难度并不亚于骨科医生接上一条断腿。而电缆的日常维护,又与中医常用的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法有相似之处。

  1

  制电缆头像接骨头

  “一根头发都不能掉进去”

  电缆头是两截电缆的关节点。郭伟华是深圳供电局的三级技能专家,从事电力电缆运行、维护和管理工作近30年,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手上制作了多少个电缆头。他举了目前常用的10千伏、110千伏、220千伏三种规格的电缆为例,此三者从内到外大致分为导体、绝缘体、外护层等多层材质。接驳“手术”大同小异,主要为切、剥、包、缩(热缩或冷缩),电压等级越高,要求的工艺熟练度就越高,个别环节如半导电层处理、封铅等工艺往往决定质量的好坏。

  郭伟华说,对于10千伏外半导电层关键部位,第一刀“切”下去,必须准确地划到外半导体的三分之二处,但不能划伤绝缘层;其次,由外到内层层“剥”开,力度适中,直至剥到两根电缆的导体;同时,确保主绝缘体没有杂质,“连一滴汗和一根头发都不能掉进去”,再用附件仔细地层层恢复,个别部位必须“包”得严严实实,决不能让水或其他杂质乘虚而入,否则容易因电压击穿绝缘材料而引起爆炸;10千伏以及110千伏的电缆目前用冷缩预制附件的方法,110千伏电缆在最后一道工序需要用火,处理金属外护层的封铅工序需要喷火,一道道工序最终形成密封堡垒。

  “我们不像医生,可以站着。在电缆沟里,我们只能弯腰作业。”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电缆三班班长具章平补充说,如果要把一段数公里长的电缆接起来,一般需要一到两天,110千伏的电缆接头制作就需要更多时间,那时工作现场还得用帆布和铁架,临时在电缆沟上搭建一个简陋的“手术室”。

  2

  像医生一样为电缆把脉

  维护抢修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

  一般而言,电缆头接驳成功后,都会放在人行道专用电缆沟里通行,110千伏以上电缆会敷设在沟底并铺上一层沙子,然后在电缆沟上面盖上石板保护起来。对于电缆工而言,电缆接头接驳工作仅仅是工作的开端。在后续的运行维护中,还得通过各种手段维护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。假如电缆发生故障,会引起变电站相连开关的跳闸,严重的会导致区域性的停电。

  据测算,目前深圳一度电所产生的GDP超过21元,而像福田这样的中心区,每度电产生的GDP更在43元左右。但从电缆方面而言,可靠供电的重任,主要由电缆工肩负着。电缆工的日常维护和抢修工作,郭伟华用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来形容。

  “望”即为巡视。电缆工日常的重要任务之一,就是防止非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停电,例如一些临时性的施工队伍,未勘查清楚就开挖,结果挖伤了电缆;又如,由于不法分子盗窃电缆导致停电等,日常的巡查就是防患于未然。

  “闻”为听声音。深圳供电局电缆工程师陈腾彪说,优秀的电缆人基本上都练成了一双“顺风耳”。电缆出故障,就像水管漏水般有一个故障点,但电缆深埋地下,看不见、摸不着,唯有依靠电缆故障定点仪等专业工具。

  郭伟华说,在作业现场查找故障点,仪器接受磁场信号时同时接受声音信号,当两者信号几乎同时接收到时,故障点也得以准确定位,“有时候声音太弱,接收不到时,或者白天其他干扰声音太大的话,就必须依靠经验,通过耳机在茫茫的干扰声中找到我们需要的那个声音。多数故障是发生在半夜,所以我们经常为尽快找到故障点,通宵达旦工作。”

  “问”是指要查阅运行资料,问询周边的施工工地,避免施工误伤。使用检测设备遇到不懂的问题,比如一开始查电缆故障,遇到各种奇怪的波形声音,就联系设备厂家,边干边咨询,逐一将问题解决。郭伟华说,上世纪90年代,有时为了方便向设备厂家弄清楚故障原因,一天下来都会花掉上百元的电话费。

  而“切”则是定期借助设备检测,提前发现及诊断电缆存在的隐患,以便做好应对措施。

  3

  第一时间冲向现场

  三天三夜确定一个故障点

  深圳供电局电缆工薛清说,电缆工是一个“没有时间观念”的工种,电缆故障的日常排查本来就是在深夜较为方便进行,而当电缆发生故障时,更要立马赶往现场,“无论什么时候,电话都要保持开机状态,就算是凌晨两三点接到电话,也要第一时间冲向现场,因为只有你把故障查出来,后面的抢修队伍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。”

  电缆的故障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也是测量这座城市发展的指数之一。具章平说,上个世纪90年代,深圳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城市化建设,“那时候电缆敷设得多,故障自然也会多,我记得班长(郭伟华)带着我们,曾经在十天里面有7个夜晚都是在通宵抢修。”

  具章平的讲述也勾起了郭伟华的回忆——1997至2004年间,当时深圳供电局进行了机构调整,郭伟华被分配到当时的电缆三班当班长,专门负责南山区所有10千伏和全市110千伏的电缆故障的查找。由于当时仪器的精确度有限,他曾经足足花费三天三夜,才最终确定一个由于绝缘问题击穿本体电缆的故障点,“做故障排查,真的必须要沉得住气”。

  如今,郭伟华站上了讲台,给电缆工进行培训,常常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。当年,作为第一代电缆人,在缺少前人经验指引的情况下,他靠自己的摸索,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,如今刚好派上用场,成了最佳教材。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